廖一穆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liaoyimu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燕山问道
2013-12-12    浏览(799)    作者:廖一穆    来源:书法家 廖一穆 官方网站

文∕廖一穆

山子建宁,少即躬耕于燕山,而又食于燕山卧于燕山,朝夕以对,常喜独坐崖边,静观夜山,每有会意,或打草稿或置墨涂抹,以塑己之山图自家之意境。其长年积聚,领略山之大貌山之大势,丘壑成于己之心胸,而又层次井然,脉络分明,故其随意涂抹皆守法而又破法,兼能繁而不浑,杂而不乱,厚而不板,此乃师造化之故也。

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先生于《廖一穆中国画集》见吾画图,甚惊讶于吾如此年轻于图式却如此老拙,故来牍:“未想如此年轻,竟可以如此古穆,如此拙撼,如此大大气气;又想,得一石涛,再一石涛固然可喜,而新一一穆岂不更妙,题材、画法、意境皆古而深。”吾复函,其又再来函,吾又再复之。如此,吾与李老师互通尺牍,多谈人文、历史、哲学以及禅宗之学。己丑六月,吾至故宫,拜之,其迎于前门。至其室,置茶互问以礼,畅谈文史、画图之事,后又问及吾祖母谢氏。甚幸,如见故人,午邀吾至御膳房用膳,餐后又与吾一走故宫。

是夜,吾约访通州山建宁老师,疏于途,道西北向,返之,走之越远越不及,故未得见。约明日再拜之,未料他日大雨滂沱,然傍晚又得飞返越地,故,遇雨而往之。至潞河,山老师迎之,置茶,问答间取阅余图册,见画图古拙、苍朴,有内美。故邀吾岁末于通州博物馆一展,吾应之。己丑之冬十二月,吾捆画图数卷,飞赴北京,然至京疏于人疏于事,山老师见此,乐助之,以成展事。

庚寅十一月吾展画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,期间,吾至通州再访山老师,经此三番往来,与山老师与通州慢慢相熟。山老师知吾要于京发展,便驾车载吾四处选址,后定创作室于燕山下古运河之东。国家画院美术馆展画毕,越地有事,返之,而北京创作室便请山老师照看。

人之将四十,渐惧时之飞逝,转瞬已辛卯秋冬,吾又于南越大地飞往幽燕之域,透过机窗俯瞰,太行山脉如一苍龙,卧于九州之上,北起京之燕山,而绵延于晋冀之间。飞机渐行渐近,缓缓落于燕山下。在通往古运河之路上,清寒之风迎面而至,顿觉醒人体肤,心中有一暗涌,一触即发,于心底里呼喊:“吾又晋京!仍为心中之梦,心中之志,自我之信仰,而奔波追寻,心依然如故,固执而坚守……”

京之创作室,约八十方,墙体甚高,有阁楼。置茶具、几、案于其间,案多摆放吾之图册史籍,又植兰草、玉簪花一二株。其景清而雅、幽而静,素而寂,吾甚喜之。一一布置毕,将冬至,吾邀李文儒老师、山建宁老师来一叙。

是日冬至,烟霏云敛,天色澹澹,而又遇风,见寒,砭人肌骨,其意萧萧,然此更醒人神思也。约申时,李老师、山老师先后至之,围炉煮茗,味古人意,畅叙幽情。少焉,夕阳西斜,晖映惹人。山老师西望远怀,翛然道:“画当以格高意古,妙研笔墨,其景其物当幽而逸,而又思怀远古而理法深严者,为胜也。”言此,其略思,便展五米长卷于案,取长锋软笔,蘸墨铺毫运笔,或疾或缓,或轻或重,且酌且挥,得意处更是横涂纵抹,以“加法”为之,一加再加,至不可加为止,而又一笔不能再加也,近乎一团漆黑,然能处处见笔,笔笔有情有法,单纯而统一,玲珑剔透,气象万千,得浑融磅礴之势。观此,李老师言:“江山本如画,内美静中参。画事当法道,而不为技所累。故一生堕墨池,写金文写碑刻,笔法合乎规矩之中,而又超乎规矩之外。画人,实为大学者也。”“然”吾与山老师甚同之。山老师唤余添一二,余深晤中国画,惟以逸格为上,故画人必清高超脱,生性疏野,襟抱超然,而笔墨当法自然也。故,以宿墨意写古松柏,或于水之悠远处图舟楫一二,二三老者或站或卧或息于其间。纯任自然,不假修饰,以成天趣。此《燕山问道》初成,款文钤印毕,吾等俱以为有古意,便邀李老师跋一文。李老师酌茶以思,于卷尾跋文:辛卯末,一穆自岭南来幽燕落创作室于通州,余观一屋一案一几一床一壁书画,新作至穆也。展观《燕山问道》古松古柏古山古水极穆也,及其记祖母文戚戚也,吾母亦九旬,目前回雁门探母,过鸡鸣驿有感,感相通,自书诗文‘两棵柏树城头看,半钩残月照暮村;驿中夜酌不能醉,一声鸡鸣已断魂。’记斯以赠。

冬至夜岑寂,月朗,焚香瞻拜,益思南国亲故。无他事,造一佛像课图,于留白处抄《心经》之文。少顷,月移西窗,吾凭栏,怀远以瞻,扪心凝神以思。画者何也?道者何也?吾想:画事不在技,当修道,洞察山川,穷究天地,通文史之哲,其如司马迁所言“究天人之际”是也。故“吾道一以贯之”,而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也。如此,道,如大路,平方正直也。

一穆记于燕山下

标签:燕山问道
分享:
上一篇:南山述古
下一篇:南山述古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